有一天,有个读者问我,你是如何忍受独处的?我很惊讶,心想哪里是忍受,明明是享受啊。
这些年,我一个人做的事太多了。独处的日常就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行……朋友说,听起来有点凄凉哦。我说,从没感觉到凄凉啊。也许被动意义上的“独处”会有些凄凉,可对于我来说,不是独处选择了我,而是我主动选择了独处。
读大学时,我很少在宿舍,大部分时间都在自习室里度过。大学自习室非常宽裕,我在一个座位上坐了三年之久。每天的时光都很安静,我在那里学了新概念4、考了研,在那个座位上独自看了好多本书,就连读书笔记都做了厚厚的几本。
读研了,我仍然大部分时间都选择自己一个人。有时候我们全天从早到晚都有课,全班同学几乎12个小时都在一起。每逢此时,我一定要在晚上最后一节课下课之后和舍友说:“你们先回去吧,我要出去走走。”我也不会走到多远的地方,不过是沿着校园里的小路闲逛。可是我每天一定要有至少一个小时的独处的时间。我无比享受那一个小时,任由思绪天马行空,却不会放纵迷茫、困惑和胆怯这些负面情绪吞噬我。在那一个又一个小时里,不善于向外界求助的我,消化了多少贫乏和不安,也慢慢想通了未来要走的路。
就在这七年的独处中,我从16岁长到了23岁,以每年平均150本的速度看掉了大约一千本书,还写完了第一本书。多少年后,那些好多人一起聚餐时喝的酒、说的话,我一点儿都不记得了。可那些一个人独处攀爬、泅渡、像荒原上的羚羊一样飞快奔跑的时光,却一刻都没有走失,全蜕变成了青春纪念册上的字迹,那么沉厚,那么深刻。
这就是独处教给我的事吧。它让我在最年轻的最躁动的时光里选择了一个最安静的角落。我远离喧嚣,却收获了对于青春而言更为宝贵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成长更重要,没有什么比一点点超越旧日里胆小的、脆弱的、无知的自己更重要。我就是在这七年的独处里,纵行天地,用双手去打破命运,再用双手去创造一切。
在每一个“没有任何人在我身边”的时刻,我都享受这样的安宁和静谧,因为它让安静而略显深刻的思索成为可能。而对于每一个写作者来说,深刻的思索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这是独处教会我的另外一件事儿吧――让我有机会沉入思考,力争不被表层和肤浅所打败,竭尽全力去构建一个完整又不断深入的精神世界。
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再想要安静的纯粹的独处,其实已经变成了很难的事情。在微信此起彼伏的提示音中,在密密麻麻的手机app里,独处反而无处可寻了。于是我愈加相信,那些敢于独处的人才会变得不一样。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写作者,她为了完成书稿,在一间无网络无电视的房间里过了三个月,手机的功能也只作为最基本的通话工具。
而我一直相信,在一个复杂的波涛汹涌的社会中,有越多勇于思考、不随波逐流的年轻人,这个社会就越有希望。读书、学习、反省、实践是通向理智的必由之路,一个一个更理智的人才能组成更理智的社会,才能诞生更崇高的自由。
回想漫长的青春岁月,是稀薄的可贵的独处让我有机会成为不一样的自己。不得不承认,我是在一次又一次独自摸索和思考的旅程中变成了如今的自己。我们选择独处,随后选择深刻。这不是我们在这个世间唯一的选择,却是我最想要的选择。
你不得不承认,在最高的意义上,是独处创造了我们。甚至,是独处让我们区别于他人。而最深刻的层面上,我们在独处时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家宁远在她的书《远远的村庄》中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她说:“无聊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空白世间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所以,独处时你都做些什么?给朋友打漫长的电话?看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组织吃饭、唱歌、聚会?一刻不停地逃避独处?还是一个人跑步、看书?策划一场远行?去陌生的街区走走逛逛?
本质上,我承认生活的无趣,但我更承认,勇敢、努力地克服掉无趣,将所有无趣的时光变得妙趣横生的人,才能真正接纳甚至重建生活本身。
我渴望独处,甚至热爱独处,因为我热爱一个人追逐自我的时刻。没有任何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在嘈杂的聚会上,自我实现需要审慎的思索、冷静的克制和枯燥的坚持。而这些,一定是一个人的时候完成的。
有人说:“无法享受独处的人不配拥有独处”,而我只想说:“无法享受独处的人终将错过独处。”
所以,你愿意独处吗?你敢于独处吗?与其忍受独处,不如热爱独处吧。因为你最终收获的一切,将远远超过你的忍受和付出。
编者按:年少时,我以为随心所欲才是自由。后来才明白,自律,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