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明”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关注的话题,越来越被大家重视。有些人认为只要住在奢华的房子里,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致珍贵的食物就是文明。可是如果粗俗的行为没有改变,劣根的思想没有改变,无论他怎样地装饰自己,都是徒劳的。由此可见,精神文明比物质文明更重要。而精神文明的火炬,依靠每个人的文明行为来点亮、传递。
“融四岁,能让梨。”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四岁的孔融之所以让人欣赏,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西汉的韩信,年轻时受恩于一位老妪,长大以后,虽功成名就,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淮阴侯”,却念念不忘当年那位老妪的一饭之恩,最后以千金相赠,成就了一段“一饭之恩,涌泉相报”的美谈。宋朝时的杨时和游酢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一天,他们去拜访程颐,向他求教。但程颐正在午睡,外面正下着鹅毛大雪,寒风刺骨,为了不打扰老先生休息,他们二人就静静地站在门口等候直到老先生醒来。
谦让、感恩、有礼,都是一个人文明的体现。《论语》有云:“夫子温、良、恭、俭、让。”不知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呢?
周恩来总理无疑是我们的又一榜样。世人除了敬佩周恩来的高尚情操、献身精神、精明智慧和渊博学识外,还十分仰慕他的迷人风采。他仪表整洁,举止文明,态度优雅。他身为国家总理,但总是谦恭有礼,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起身双手接过,并微笑表示感谢;外出视察,每到一处,他总要和服务员、厨师、警务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在公共场所他总是模范地遵守一切公共秩序,遇见人民群众,他都要微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他每天工作18小时,每次接见外宾,总是提前到达,站在门口和大家一一握手,态度和蔼诚恳,会见结束,他总把客人送到大门外,直到汽车开动离开。外国记者赞美他,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种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而令人神往。周恩来总理逝世,联合国为他降了半旗,这是他个人精神品质在全世界得到肯定与赞扬的表现。
人不分高低,不分贵贱,但做一个文明的人,往往只在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文明是有尺度的,它时刻衡量你的思想和行为。霍克在任澳大利亚总理时,有一次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的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家伙”,老人因此将他告上法庭。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老人道歉,请求老人宽容。作为总理的他,仅因一句不雅的话就公开道歉,足以证明他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因此,即使我们偶尔犯些小错,做了不文明的事,但只要有知错就改的品质,亦可补救。
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貌并非是个人生活的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真实反映,是一个民族道德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中,也需要宽容,虚怀若谷,容得下不同的意见,对人友爱、理解。得理让人,失礼道歉,真诚地与人相处,与人为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我想,每一个黄高学子都愿成为一个有素质的文明人,那就请大家行动起来,点亮这文明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