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从目前的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还难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解放后苏联的凯洛夫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主宰了我们学校的各科教学,成了一种基本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后来又出现了一种“红领巾”教学模式: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并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因此,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问题:
1.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
2.树立教师权威,坚持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3.只考虑教,不考虑学,不能发挥两个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黄冈中学的领导高瞻远瞩,为今年的教改提出了目标:重建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语文老师也该思考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954年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发表的《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指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要多种多样,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他提出“对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身心都要给予充分的营养,建立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因材施教。”陶行知的这些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有不少影响,而且对于我们当代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学理论:教师是一个社会(学生)集团的领导者。这地位是以他较深的知识,较成熟的经验而定的。他说:“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把船划向前。”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扮演者“顾问、参谋、设计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和做的主人,学生必须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探索精神。杜威的教学理论给我们提供重建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从素质教育的教育角度中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由此看来,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9条的规定:“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种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规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改观,因此,我们今天提出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是符合当前课堂教改的形势的,是势在必行的。
三、对“重建”的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1.教材与考试的问题。中学的语文教材总是被“装订”在少数几位编辑者的教学构想之中;从他们的设定教学构想出发,入选的课文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就有了先决的诸多限定,如:
(1)单元归类与编排顺序对教学的总体框架和教学侧重的具体规范。
(2)课文前后编附的教学目标、要求、提示、练习题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范。
(3)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对课文所作的详细解析,甚至于对教学细节产生直接影响,这些都是限定。由这种限定而产生了种种弊端。
弊端一,是本来应该非常丰富的语文课程的内容,被这些“装订”成册的限定,也“装订”成了一个统一的模式,很少有人能从中彻底超拨出来。
弊端二,是酿成相当数量的中学语文教师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教学水平在一种依赖的情形下进行教学,很难形成对自我的超越和提高。
弊端三,是酿成了学生对本不厌倦的语文教学厌倦了,特别是初中教材中有的篇目的选入,离学生生活很远,有的单元归类太单一(例如初中第四册中,三个单元的说明文),使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或得不到审美感受,或是对单一文体的厌烦。
更深刻的弊端则在于,当这些限定与中考考试或高考联系起来之后,又强制着学生的认同与接受,并且影响到他们的知识状态的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识本身的凋敝,而且还损害着一代代学子思维方法的进步与思想境界的提高。
因此如何处理好教材与考纲的关系是课堂模式重建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把教材、中(高)考考卷、考纲、教学大纲和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等进行整合,把编辑者和教学者基本一致认为好的文章作为教材课文,再把中(高)考考察的能力层的内容选一部分篇目作为教材的补充,打破编造者的个人理解与教学限定,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比较自由的研究性的课堂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的学语文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困难很多)
2.讲解与讨论
讲解与讨论的问题。有人认为,老师在讲台上就是要讲课,讲就是“我讲你听”,听明白了就行。这就形成了“讲――听”的模式,一成不变,语文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以致于许多人认为语文课上不上都无所谓,即使是专心听讲了,也只是接受了一家之言。这个观点我不能苟同,我认为:老师要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逻辑错误、能力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据及思考过程,导以思维;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即:教是为了不教。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前讨论只是课堂的一种辅助形式,而现在看来,远不能体现其价值。学生参加讨论、争论,哪怕是被动的,也能促进学生思考,因此,我们要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落实与务虚的问题。所谓“落实”,即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在各项考试中考试成绩好,这是皆大欢喜的,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可见的成效。所谓“务虚”:是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最核心部分)、品质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概括起来语文素养的三维结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语文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艰苦的,见效是慢的,工作难度也是大的。 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落实”,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使现在是“虚”的,是看不见的,也并不意味着永远是虚的,因此,如何处理好“落实与务虚”的关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4.有序与无序的问题。学生从一入学起老师就要求他们必须专心听讲,这本是对的,要认识到“纪律是胜利的保证”。但过分强调这一点就会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更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人曾做过实验,证明人在无序的状态下更具有创造性。我在上课时也认识到,课堂纪律最好的时候,并不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那么,运用何种教学方式?营造何种课堂气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无疑是教师备课要考虑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应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要“有序”。有序不是目的,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才是目的。从学生的角度讲,关键是要听明白老师讲的内容,方式是次要的。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别人讲话,并积极思考的习惯。那么,课堂如何做到:“有序而不死,活而不空?”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开放的,发散的,主动的,内容和条理是清楚的。在新建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当代语文教学观
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说,教师表现方式的不同,主要反映在教育理念或观念上的差异。我认为:语文教师在重建语文教学模式是,应该在先进的,科学的当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此,要注重学习语文教学的理论性文章如《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论点集萃》、《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及教材教法综合研究》、《洪镇涛“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法”浅论》,等等。
通过学习,我们就能了解到当代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通过学习,我们就能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能和学生在一起,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中,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汉语言文学大门钥匙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决不是教材的简单传声筒。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理性地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围绕教材,有的放矢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研读教材和研究教学的体会。
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在语文教学中树立了“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念,用极大的耐心和理智的“爱心”,去引导、帮助“全体学生”学会学语文。
2.注重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我认为,语文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从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环节有: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听话习惯、说话习惯等环节。从语文学习方法的角度看:有预习、听课、作业、背记、运用、拓展等环节。从教师自身的传授知识的环节有: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评讲作业、检查落实等环节等。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各个环节的到位。还要注重指导学生在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的提高。还要讲究与学生一起研究班级开展“语文环节的监督”的有效措施。 如果能做到“平时多流汗”,那么,“考时就过得硬”。 这样以来,我们的学生就能一直保持很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3.注重第一课堂的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力争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仅供参考)
讲授阅读课文,运用“读――思――积――用”的四步教学模式,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运用“收录机”的配乐点缀,使学生在“视看、耳听、动脑、手勤”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自读课文的教学:运用“自读――拟题――讨论――解答――点拨――积累――运用”的七步教学模式。主要是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如分四人为一组的小组讨论,分九人为一组的中组讨论)还有的时候开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表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教读文言文:运用“读读――自译――讲讲――背背――写写”的五步教学模式。教读诗歌:运用“听读(配乐)――试读――会意――悟理――背写”五步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作文教学:运用“欣赏――评讲――思维训练――写作”的教学思路,并常常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把学生的文章推荐到有关报刊杂志上去发表,让学生获取成功感。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文的积极性。
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语文活动,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堂的语文活动包括:(1)激励性的语文活动例如:“优秀语文作业展览活动”、“阅读角中展览优秀作品”、“有奖问答”、“小组语文学习竞赛”等等;(2)积累性的语文活动例如:在教学中经常开展 “背古诗文比赛”活动;“讲成语故事活动”、“积累优秀作品和古诗文的活动” 等等;(3)创新性的语文活动例如: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内讲故事、表演课文剧(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活动(如《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等等。(4)拓展性的语文活动例如:到图书馆上阅读课,到有关景点进行观察活动(校内的雕塑、校外的赤壁)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带领学生走入第三课堂(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例如开展“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错别字的成因及矫正”的社会调查,本学期结合“当非典袭来的时候”的征文比赛而开展的以“抗非典”为中心的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