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10版、第11版“课程周刊·聚焦高三备考”栏目发表bst3322英语教师李文宏和生物教师高创新、屈泽兵的高三复习备考文章。
此前的5月7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课程周刊曾发表bst3322物理教师陈训毅、李彩霞和生物教师严贻兰、吴红卫的2021年复习备考文章。
以下是9月9日报纸的详细内容。
英语:三轮复习 步步为营
李文宏
高考英语学科考试内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依据适合在考试评价中表达和测量的原则,提炼出交际、学习、思辨三项素养考查目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英语高考复习指明了方向,是高三英语总复习的依据。英语的总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的一轮复习,以突破难点为目的的二轮复习和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三轮复习。
一轮复习:紧扣课本,夯实基础
一轮复习一般从2021年9月到2022年3月底。复习的目的是夯实语言基础知识,系统构建英语知识网络。高考英语试卷虽然都是原创试题,从表面上看,试卷考查内容与英语课本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同英语学科教材是高度关联的,试题中的词汇、考查的主题等同单元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教材的复习非常重要。教材文本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在一轮复习中要坚持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复习依据,以课本单元内容为本,采取“紧扣课本、分单元复习、循序渐进”的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紧扣课本、夯实基础、突出语篇、重视能力”的指导思想。一轮复习要注意两点:
因材施教,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在一轮复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像新授课教学那样细致入微、面面俱到地重复一遍已经学过的语言知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答疑解惑为辅的一轮复习方式是黄冈中学的一贯做法。在复习每一个单元时,教师指导监督学生完成课堂布置的任务,观察学生复习情况,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每单元花一节课的时间集中处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花一节课讲解一轮复习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每单元讲课的时间只有两节课(不包括评讲试卷)。在一轮复习前,备课组要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并向学生作出具体说明,其中包括一轮复习目标、时间长度、复习内容、复习进度、复习方法等,便于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阅读训练要常抓不懈。高考阅读试题题材广泛,语言原汁原味,试题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学生要有专门的阅读计划,要坚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阅读训练,巩固所学词汇,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突破难点
二轮复习的时间是2022年4月初到5月第一周。复习的目的是突破难点,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二轮复习为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交替进行的阶段,特别要搞好专题训练,如:语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专题、“7选5”专题、完形填空专题、语法填空专题和写作专题等。二轮复习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巩固一轮复习成果,完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掌握方法规律,提升解题能力,提高听、读、写的能力。
研究高考英语试题,精心挑选复习专题。高考英语试题注重选取体现立德树人思想的语篇,注重利用语篇考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二轮专题复习时,教师应为学生精心挑选题材多样、时代性强且具有育人价值的试题,尤其要选取一些有中国文化元素的阅读语篇,命制阅读理解和语法填空试题。实际上,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不断出现有关中国文化的语篇文段,如2021年新高考英语I卷语法填空就是一篇介绍游览黄山美景经历的英语语篇。
加强写作新题型的指导,提升读后续写的表达能力。新高考增加了读后续写这个新题型,难度大,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要求高。教师要依据读后续写的写作要求和特点,教会学生如何构思,如何利用文本续写,如何达到写作的条理性、准确性、得体性、流畅性、简洁多样性、思想性和美观性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考试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作文,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评讲。建议教师采取多种方法批改作文,如:学生自批,教师审阅;学生互批,教师审阅;教师批改等。经常面批面改,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加强答题技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教师要加强各种题型的答题指导,帮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提高英语解题能力。
三轮复习:模拟训练,提高能力
三轮复习的时间是2022年5月第二周到6月初。复习的目的是通过全真模拟训练,提升综合能力。一轮和二轮复习完成之后,距离高考仅有一个月时间,大家该做些什么呢?黄冈中学的做法是:每周组织一次模拟考试,总共进行四次模拟考试,考后教师评讲试卷。除了评讲试卷外,教师不准在教室讲课,不准发放训练试题,教师的工作就是按照年级统一安排的课表在各班教室进行辅导和答疑。英语学科共有四套模拟试题,教师们对高考题进行全面深入仔细研究以后,列出考查内容细目表,由四个命题小组完成。各个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历经几个月的时间精心命制和审题,反复打磨,最后定稿。前三套题难度略高于高考,最后一套题难度基本同上一年高考难度相当或略低于高考难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考前增强信心,以积极的心态从容应考。通过模拟考试,学生分析试卷的失分点,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弥补薄弱环节,提高综合能力。
2021年全国新高考英语I卷强调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回归教材。阅读试题大多聚焦思维能力的考查,题目设置有深度,考生能看懂文章表面意思,但不能轻易地找到问题答案,需要对文章深入理解、分析、解读,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进行答题,这些给教师命题提供了启示。学校鼓励教师改编或原创试题,也可以精选各地优秀考题进行训练,但要杜绝不加选择地直接用成套高三已考过的试题进行测试。
(作者系bst3322英语教研组长、正高级教师)
生物:重视情境 有效教学
高创新 屈泽兵
高三复习的时间宝贵而有限,教师要给学生呈现精准、有效的试题,这首先需要教师研读新课程标准中对水平考试的要求,以及多年的高考试题,明确方向,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学情,明确当前学生复习需要解决的问题。
重视情境,精准训练
新课程标准对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中,要求试题指向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试题素材贴近生活实际,以真实情境组织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表述和指向要明确、清晰、直接。从中可以解读出两个关键内容,其一是情境,其二是表述明确、直接。
试题以情境为载体。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实际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就要重视情境。教师要用好教材案例情境,同时注意收集各种科学、生活、社会中的生物学情境。教师在复习考试命题时,要尽量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合理设问而不脱离情境。试题情境还应该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也要注意情境的真实、科学、恰当,部分题目的情境还要有一定的信息量和适当的复杂度,要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的表述要明确、直接,所以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试题,应该避开偏、难、怪三个传统怪圈。高考对于生物学规律的考查,都立足于规律本身,而不是不符合规律的少量特殊情况。
除了组织试题要重视情境,试题评讲时也应该重视情境。对于此类试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起读题、解题,准确抓取情境信息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思维,利用所学知识解题。评讲时,还应该选类似的试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突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所有试题都要精讲精练。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试题丢分的原因,并能主动追根溯源,回归教材,且多次查看复习。对于高考中最新出现的开放性试题,在平时也应该组织训练,鼓励学生积极答题。
有效教学,提高效率
复习课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无新意的,而学生对重复和机械记忆感到索然无趣,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必然低下。在复习课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提升复习实效,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以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师根据课程、课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具体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30%,70%以上的时间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从学生暴露的问题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模糊观点,然后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要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明确主次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和把握教材,学会自学,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教材的知识结构主动地学习。
精准诊断,有效突破
根据笔者对本校学生的观察,学生在复习时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舍本逐末。一些学生轻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过度依赖“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以复习资料代替课本,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会导致“消化不良”,不能将生物学科知识内化为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在学习和考试中会出现很多错误和偏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通过对课本基础知识填空来促进落实,而且在平时考试训练中,要加入一定比重的课本例题和课后习题的变式题及改编题,以此来推动学生重视课本。
二是知识碎片化严重。学生觉得生物学知识点较多、较散,记忆难度大,缺乏相应的生命观念。教师应打破课章节的界限,重组课本,从宏观上把握课本,将课本知识进行整合,同类知识或关联知识进行归纳,构建专题和微专题,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这非常有利于复习阶段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是易混易错点较多。解决这个问题,可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作者单位系bst33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罗凯
初审:汪秀兵
终审:陈忠新